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53 点击次数:129
“小皮球,用脚踢(香蕉梨),马兰花开了二十一......”
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,字里行间都藏着深意,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。
这些代号实际上是暗语,背后藏着国家的重要机密和解放军最高级别的秘密军事设施。
1992年毛阿敏唱的《马兰谣》,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。
【为了核武器,毛主席甘当“小学生”】
1955年,在中央军委的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坚定地说:“在当今世界,要想不被别人欺负,就必须拥有这个东西。如果没有它,别人就不会把你当回事。”
毛主席提到的“东西”,实际上就是原子弹。
那时候,美国是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,动不动就拿核武器威胁和恐吓中国。
大家都没有核武器是最好的情况;如果双方都有,那还算可以接受;但要是只有一家独占,那就最糟糕了。
毛主席也做好了充分准备,他说:"就算美国用原子弹,我们用手榴弹也要打,抓住他们的弱点,紧追不放,直到最后战胜他们。"
要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咱们就得自己造出原子弹来。
在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再次明确表示:“我们不仅需要增加常规武器如飞机和大炮的数量,还必须拥有原子弹。”
毛主席邀请了李四光、钱三强等学者,面对周总理、彭老总等领导人,他诚恳地表示:"今天,我们就像学生一样,想请你们给大家讲讲原子能方面的知识。"
造核武器可不是光造个原子弹那么简单。
此外,还得找到一片面积够大、人烟稀少的区域当作实验场地。
彭老总安排陈锡联和陈士榘负责挑选试验基地的位置,同时请聂老总多费心帮忙把关。
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,选址团队从内蒙古西部出发,经过青海西部,最后到达新疆东南部,行程长达数万公里。
但调查小组中,仅几位高层领导清楚这是在挑选核试验地点,其余多数成员对此毫不知情。
1958年8月,超过200名军人及科研工作者,奔赴敦煌西北方向那片荒凉的戈壁滩。
他们在地下室过夜,在帐篷里安家,啃着干菜,喝着苦涩的水,每天不停地考察地形、地质和水源情况。
“咱们这仗打得稀里糊涂的,整天云里雾里的,连要干啥都不清楚!”一位干部找到考察队队长张志善,忍不住发问。
其他干部也纷纷表达意见:“再艰难的任务我们都不退缩,但至少要让我们清楚情况。”“我们经过党组织审查,为什么不能了解真相?”
张志善认为,每个人都有资格了解自己努力的目标是什么。
得到周总理同意后,他直接对大家说:"咱们要建个专门试验原子弹和氢弹的场地!"
大家听完都兴奋不已:“真没想到,这辈子居然能参与到这么了不起的大事中!就算再辛苦,也心甘情愿!”
苏联考察团队经过详细调查后得出结论,敦煌西北地区特别适合作为核试验基地。
彭德怀国防部长和陈士榘工程兵司令员等高层领导,以及众多专家学者,纷纷来到敦煌。
经过讨论,我们决定把爆炸地点选在敦煌西北边大约130到150公里的地方。
当时,0673 部队的负责人、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表达了不同看法。
"这些苏联专家简直是专门来添乱的!"张蕴钰愤愤不平地说。他坚持认为,敦煌莫高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,一旦被炸毁,就再也无法挽回了。
在敦煌西北方向,那地方既没水,土又特别松。核弹一炸,烟尘漫天,风一吹,这些灰尘就到处飘,把周围都变成了受核污染的区域。
那个地方的试验规模有限,最多只能测试相当于2万吨TNT爆炸威力的原子弹。
中央觉得张蕴钰的建议挺有道理。
这时,一些真心实意的苏联专家建议,可以考虑把试验基地设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。
最后,实验地点定在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,这片区域比整个英国还要大,位于罗布泊的西侧,占地超过10万平方公里,差不多和江苏省一样大。
【核武器从零开始,到底有多难?】
这片土地特别适合耕种,无论是蔬菜还是粮食都能长得好。而且这儿的水源丰富,喝起来清甜可口,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。
1959年,张蕴钰带队在天山脚下选址,最终在距离试验中心区300多公里处、临近博斯腾湖的地方,为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确定了生活区位置。
五月份,一条小溪缓缓流过,溪边开满了马兰草。张蕴钰看着这片美景,灵机一动:“要不咱们就把这片生活区叫做马兰村吧!”
“马兰”听起来像一首优美的诗,但现实却无比残酷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经济基础薄弱,正处于艰难发展阶段,粮食和各类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匮乏。
马兰村位于戈壁腹地,出行十分困难。
战士们拼尽全力,靠着双手、肩膀和饿着肚子的身体,扛起了研制核武器的重任。
初到马兰时,战士们只能挤在帐篷里生活,荒凉的戈壁滩上常常狂风大作,漫天黄沙让人睁不开眼。
大风一吹,帐篷飞走或者被扯烂,这种事经常发生。
没过多久,人们开始亲自上阵,动手挖起了地下储藏室。
住房问题搞定了,接下来就是吃饭的事。粮食不够吃,大家就把玉米面先炒再蒸,发明了一种叫“高产饭”的新吃法。
战士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,也要把食物留给科研人员。
要是家里没粮食了,大伙儿就去野外挖点野菜,或者爬上榆树摘些叶子充饥。
专家们工作条件艰苦,没有专门的实验室,夏天顶着大太阳做高温测试,冬天大半夜冒着严寒进行低温实验。
没有专业设备,大家就动脑筋想办法。算盘和手摇计算器都被派上用场,连自行车打气筒也被改造成了记录冲击波压力的简易仪器。
材料不够,就自己动手做砖;水不够用,一盆水先蒸馒头,再用来洗脸,沉淀后又洗衣服,最后才肯倒掉。
即便再辛苦,也没人抱怨半句。
然而,最紧缺的并不是粮食和物资,而是掌握核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。
苏联专家突然离开,还带走了所有技术文件,就像抽走了炉子里的柴火,让整个项目陷入瘫痪。
钱三强多次提起程开甲这个名字。
程开甲在爱丁堡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,后来还在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做过研究工作。
1950年,得知新中国诞生后,他毫不犹豫地启程返回祖国。
1962年,程开甲接到中央的指示,负责核试验靶场的技术筹备工作。他毫不犹豫,立即启程前往罗布泊。
程开甲迅速投入研究,并设计出在高塔顶端进行爆炸试验的地面爆炸方案。
美国首次核爆试验用的铁塔高度不过30来米,而罗布泊这座新造的铁塔直接加码到了102米。
那时国内最高的铁塔,是位于广州的一座90米高的广播发射塔,专门用于对外传播信号。
1963年4月起,五千多名战士用铁锹、铁镐这些简单的工具,花了整整一年时间,建起了一座百米高的试验塔。
这段时间里,他们一直待在场地内,哪儿都没去。
【小小童谣,藏着惊天秘密!】
核武器研究的工作者们,都得严守一个铁律:对父母、妻子、孩子,都得守口如瓶。
在第一次核试验之前,基地切断了所有与外界的私人联系,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英雄的亲人根本不清楚他们去了哪里,也不确定他们是否还活着。
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,一个工兵连发生了不少事:3名战士失去了至亲,16名战士的家人患了病,还有两名战士的未婚妻因为长期没收到他们的消息,最终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。
在马兰基地内,有一处被人们称作“核大姐”的场所。
这个地方清一色住着女生,她们基本都来自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。虽然年纪轻轻,却甘愿把青春挥洒在荒凉的戈壁滩上,连谈情说爱的时间都挤不出来。
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成家,还有些人选择了一辈子单身。
在马兰基地的西边,有一片专门为烈士们修建的陵园。
在这片土地上,安息着378位英雄,他们中有科研工作者、部队官兵和普通职工,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奉献了宝贵的生命。
碑文上写着:“这些人来自祖国各地,有的在试验场献出生命,有的在建设基地不幸殉职,有的在普通工作中劳累成疾......”
“马兰人”的贡献让全球为之惊叹,但他们自己却选择了低调行事,不为人知。
经过英雄们日夜奋战,成功完成了核试验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。
1964年10月15日,周总理批准了基地的提议,决定将“零时”安排在16日下午3点。
“零时”指的是核弹爆炸的那一刻。
16号早上,罗布泊和北京之间不断传递着加密信息:早上8点,老邱住进上房,开始梳理辫子;10点半,辫子梳好了;11点半,首次检查顺利完成,一切正常。
1992年,一首叫《马兰花开二十一》的儿歌诞生了,很快红遍全国,成了每个孩子都会唱的童谣。
小球儿,用脚踢(香蕉梨),马兰花开了二十一,二八二五六,二八二五七……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谜语里提到的“小皮球”其实指的就是“老邱”,而这个“老邱”正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秘密代号。
大家管它叫“老邱”,其实就是因为那原子弹的外形圆滚滚的,活脱脱像个超大号的球。
“架脚踢”是解放军建造的一座高达102米的测试塔。
马兰,这里说的就是“马兰基地”,而“21”代表的是21所,也就是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,专门研究核技术的机构。
“马兰花开”这个故事,说的其实就是原子弹爆炸那件事。
28256和28257其实是两个特殊的代码,它们不仅是信息的标识,还是保密基地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。
“小皮球,架脚踢”这首儿歌,其实是在向马兰基地和那些无名英雄们表达敬意。
在遥远的西部,有个叫马兰的地方。若你想找到它,就得穿过阳关,踏入那片无垠的沙漠。在那里,赤诚的心映照着茫茫黄沙,汗水与艰辛书写着历史。仰望星空,银光闪烁;手持长剑,舞动风云。正是这份坚持与勇气,撑起了那片晴朗无云的蓝天。
1992年,毛阿敏唱了那首《大漠深处》,这些就是她当时唱的歌词。
《大漠深处》这首歌也叫《马兰谣》,讲的是我国最重要的核试验基地——马兰基地。由于这个地方非常机密,不能明说,所以歌词写得比较含蓄。它主要是向那些长期在马兰基地工作,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卫星事业付出了一辈子的科学家和军人们致敬。
生活安稳的背后,总有人在默默付出。马兰基地的科研人员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,夜以继日地工作,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核武器。他们的努力成果,直到今天仍在守护着祖国的安全与和平。
毛主席曾说过:"我们搞核武器,不是为了打仗,而是为了阻止战争爆发!"
米艾尼在《马兰惊雷》一文中提到,该文章发表于2017年8月22日的《北京日报》第13版。
徐琛.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——探访马兰基地实录[J].保密工作,2017,(10):43-45.DOI:10.19407/j.cnki.cn11-2785/d.2017.10.020.
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儿歌,居然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代号! 环球网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